第 2 章节
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”。
明朝王磐《清明日出游》赞清明的春和景明:“问西楼禁烟何处好?绿野晴天道。马穿杨柳嘶,人倚秋千笑。探莺花总教春醉倒”。再加上北宋画家张择端那繁华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足见古时清明的人烟阜盛与浓郁的民俗风情。
从先秦到魏晋,“寒食”“清明”皆属大节。唐以后,寒食、清明不分,均为祭祀日。而最能表现其冷雨凄清心情的当数杜牧诗《清明》,那细雨纷纷,清冷意境,让人断魂。此二节于古代,除却祭祖扫墓,还有插柳、踏青、放风筝、咏诗文等,这不禁让我想起些儿时有关的旧景。
新中国成立没几年,寒食清明便被我老家古镇人所看淡。不仅因穷,主要怕“运动”——除祭奠烈士,不许拜祭先人,批曰“搞封建迷信”。倘你先人“历史不清”,那就不仅不准拜祭,连瞅眼也不行。否则即是“界限不能划清”,做“剥削阶级孝子贤孙”的罪证。
古镇印山公园有座“雪洞”,是间似洞非洞,似亭非亭的深邃石屋。长满青苔,很是幽暗,相传埋着本镇的“抗日阵亡将士衣冠”。两则有穴门,书遒劲楹联。其一曰:“青云碧血云峰寺”“明月梅花天印山”;横批:“正其衣冠”。洞壁刻满石文,因岁月蹉跎,风雨浸磨,字迹早已辨析不得。洞内置石凳石桌,洞顶有石碑坐落,颇为庄严巍峨。四周则松竹环合,环境甚为肃穆寥落。每到清明,镇人多来拜祭,我们亦随幼儿老师来此扫墓。随后便是捡松针,挖蚯蚓,听丛林鸟鸣声,倒也开阔胸襟。而不知何时此洞说法突生变更,言衣冢其人虽为国牺牲,却是国军,当属“历史不清”。雪洞下场,顷刻变样。
古镇小学有棵古老黄葛树,硕大无比。清明时节,枝新叶绿,把个土操场大半遮蔽。垂下参差藤蔓,柔韧缠绵,藤蔓勾连,便成天然的“秋千”。站在藤蔓上面,荡出墙外边,仿佛飞升云天。胆大的细娃则拽住藤蔓,节节上攀,于树杈盘桓。三三两两,跳跃枝丫间,忽隐忽现,灵活如猕猴般——当年孩童可没如今独子的溺爱娇惯。
寒食清明孩童们爱放风筝。古镇依山而建,房密街窄,放风筝只能到城外的田野。寒食清明间,山川青绿弥漫,而油菜花则黄嫩鲜艳,如云霞地毯。天空湛蓝,鸽影盘旋,哨音清婉,再点缀风筝几片,更使原野春意盎然。
寒食清明,各种野菜亦茁壮长出。我们小孩便呼朋引伴,背筐拿镰,出镇外下泥田,剜野菜当饭餐。野菜那个多,那个嫩,那个绿茵茵:雀雀草、锯锯藤,荠菜花、折耳根,斑鸠菜、蒲公英……多得记不住名。辛弃疾有词云:“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”。周作人的童谣云:“荠菜马兰头,姊姊嫁在后门头”。我那时既不懂文,更无文人之雅兴,唯觉肚儿饿得伤心。将就嘉陵江,放入破竹筐,一阵乱摇晃,淘净的野菜分外绿亮。提回家,在院坝剁巴剁巴,搅点包谷面,来蒸野菜粑。初吃几顿,确有野菜香;久之,苦涩难尝。且刮肚痨肠,酸水直淌。古镇亦有春芽,但不是煎鸡蛋,亦用它做菜粑,吃得眼绿昏花。而就这些个,谁好拿它去祭奠作古的老人家?
“四人帮”覆灭,寒食清明节,祭祀百姓络绎不绝。而我老父的坟茔,早已失却了踪影……
诗意端午
据史料,“端午”二字,最早见于晋人周处(京剧《除三害》之主角)的《风土记》,书曰:“仲夏端午,烹鹜角黍”。“仲夏”即五月。是说五月端午,要炖鸭子,吃有棱角的黄米粽。我国过端午,吃粽子,仅从晋朝算,也有1750年。
“端午”亦称“端五”,是我国“四大传统节日”之一。端午节叫法多,如:端阳、重五、菖蒲节、浴兰节等。说明端午由来的说法不一,而以“纪念屈原”最为普遍。此说早见于南朝梁代文人吴均的志怪小说集《续齐谐记》,距今也有1500年矣。书中记:屈原在五月端午投汨罗江后,托梦百姓,说他被蛟龙所困。
乡民很同情,冒雨打捞,且沿河投粽,让蛟龙吃粽子而别吃屈子;往江中倒雄黄酒,想灌醉蛟龙,以求别伤屈大夫。这说法的结论为:端午节吃粽子、赛龙舟,纪念屈原是其缘由。唐诗人文秀的《端午》诗即属此观点:
“节分端午自谁言?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大意是,端午节来历是为纪念屈原。楚江空有烟波浩渺之水,却不能洗去屈原的屈冤。
百姓为啥爱屈原?就因他爱国。他在“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”、屡遭流放的不公平待遇下,仍矢志不渝地爱祖国,这在古今都难得。
公元前278年,年逾六旬仍在流放的屈原,闻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,如雷轰顶,“被发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”,万念俱焚,仰天长啸: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。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。遂自投汨罗以死。”(《史记》)一代爱国诗人,不惜以身殒国运,真值得充分肯定。
屈原投江处是汨罗江的罗渊段,故,罗渊又名“屈原潭”,距屈子祠有二十里远。
诗圣杜甫去过屈子祠,且写过诗,叫《祠南夕望》:
“百丈牵江色,孤舟泛日斜。兴来犹杖履,目断更云沙。山鬼迷春竹,湘娥倚暮花。湖南清绝地,万古一长嗟”。
诗人面对祠南美景,游兴大发,虽有感慨,更多是赞叹。言:丈百竹藤牵引着江边风景的变化,小船染上了夕阳颜色使景致更佳。兴趣来时我杜甫还想拄拐杖、穿麻鞋,再去看看屈原祠,可是已步步远去,隔着漫漫云纱。山中多情女妖被春竹的凄美所迷;娥皇、女英依傍着晚霞状的繁花。屈原祠真是湖南清幽地,千百年谁都会为其佳境痴迷,为屈原遭遇而叹息。
1926年,郭沫若在北伐途中,也曾经屈子祠。其年,他34岁,亦写过悼念屈原的《过汨罗江感怀》:
“屈子行吟处,今余跨马过。晨曦耀江渚,朝气涤胸科。揽辔忧天下,投鞭问汨罗。楚犹有三户,怀石理在哪?”
当时的郭沫若,任北伐军政治部代主任,领少将衔,可谓“少年壮志可拿云”,诗句自然多豪情。寻问屈原,又惋惜屈原。认为楚国尚有三族,亡秦可待。屈大夫怀石投江大不该。郭主任表壮志,吊屈原,雄心勃勃,信心满满。
古今写端午的诗词甚多,而极具诗情蜜意的当属苏轼的《浣溪沙·端午》词。
苏轼自妻王氏病故,又遭贬广东岭南。凡人定会垂头丧气,东坡却能处之泰然。端午节前,这位年近花甲的老汉还带其贴心女伴比他小25岁的朝云姑娘去岭南游山。一路兴致盎然,朝云不觉微出轻汗,略透衣衫。见其红颜香汗湿然,小生娇喘,东坡心生爱怜,更觉其情其景,美不可言。而按当地习俗,明天端午,岭南女子都得采百草鲜花集体沐浴,盛况可使 “晴川涨腻”。“佳人浴芳兰,水流也生香”,这怎不令东坡豪情顿放?沐浴后,女子们还会将祈福彩线在白嫩手臂轻缠;把那辟邪灵符斜挂于蓬松的云鬟间。东坡想起自己流亡途中,竟有朝云这般痴情女子相伴,实乃不幸中之大幸。一边给姑娘挂云鬓、缠丝线,一边不禁发出了愿与朝云长 厮守、度千年的生死誓言。不信请看:
“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”。
——这诗不仅能见遭贬的苏轼心胸的豁达,而且还能见我国端午风俗的如诗如画。
可惜东坡写此端午词没几月,那位美如子霞,眼若晨曦,深情比西湖的朝云姑娘就在南岭染疾逝去。时公元1096,朝云终生仅34春。苏轼很伤心,特修“六如亭”。亲题亭柱楹联云:“不合时宜,惟有朝云能识我;独弹古调,每逢暮雨倍思卿”。
清朝李静山的《端阳》诗,也有其节趣:
“樱桃桑葚与菖蒲,更买雄黄酒一壶。门外高悬黄纸帖,却疑账主怕灵符”。 端阳节庆,李诗人买了些过节用品。在柴门还高贴了辟邪符灵。然此人有借债不想还之坏毛病,所以担心债主不惧符灵,催债到家门。——就此诗说,李静山是个赖账客,人品太差劲。可“李氏子孙们”,至今无减反增。如此怪现象,的确应反省。不敢恭维其德行,而全诗再现的当年与如今相同的端午风俗,那种尴尬作乐的幽默,倒也值得一读。
老舍的《端午》诗,盛赞文友吴组缃的真诚为人,不妨可当是对李静山们人品的否定。于描叙中见友谊、见真情,令人感慨颇深:
“端午偏逢风雨狂,村童仍着旧衣裳。相邀情重携蓑笠,敢为泥深恋草堂?有客同心当骨肉,无钱买酒卖文章。当年此会鱼三尺,不似今朝豆味香”。此诗写于1942年。抗战期间,老舍只身在重庆,用文字来坚持抗战。
而其生活方面,常得文友吴组缃一家的照看。诗前有序言,“端午大雨,组缃兄邀引,携伞远征”,说的就是其前因。
首联写当年端午天气恶劣,不便出门。颔联道出吴组缃邀请的真诚:狂风暴雨还来相邀,连雨具都给准备好。盛情难却,老舍只得冒雨同行。“情重”的吴组缃把老舍当作“同心的骨肉”朋友,“无钱买酒”,哪怕变卖文章也要款待挚友。这不但令老舍感动,也让我等动容。所以,虽然1942遭国难,端午没早年过节的“鱼三尺”,但今朝的蔬菜之情,足以超过以往节宴的丰盛。“豆味香”既指吴组缃夫妇自种的绿色蔬菜味道好,更表友情比佳肴更重要。蜀川俗语说得好:“人亲吃口水也甜”。
端午与伍员及西施
“端午”亦作“端五”,属我国“四大传统节”。“端”与“初”同义,故又称“初五”;而“五”与“午”相通,依地支记,午时为“阳辰”,所以,端午也叫“端阳”。端午的月、日皆为“五”,则又叫“重五”和“重午”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诸多别称,如夏节、龙日、女儿节、龙舟节等。
端午称谓多,表明端午起源的说法不止一个。譬如“祭屈原”;“迎涛神(水神)”;“恶月恶日驱避”等。
祭屈原流传最广泛,我在《诗意端午》已经谈,今天闲聊迎“涛神”的起源。此说盛行于浙江,言端阳就是祭奠忠臣伍子胥被吴王“鸱夷浮江”。
伍子胥(前559-前484年)名员,本春秋楚人,却成吴国重臣。祖父及父兄,俱为楚大夫。然延至楚平王,残暴荒唐,疑心太子,使子胥父兄皆受牵连而戮亡。子胥逃吴,途经昭关(今安徽含山县),见已被重兵把严,伍员进退两难。先得渔翁搭救,渔翁替子胥保密,自刎宝剑;后有浣纱女施饭,亦为其保密,浣女投河了断。最终幸遇扁鹊徒弟东皋公,藏伍于自家后花园。但仍无计过昭关,使子胥一夜愁白了须髯。京剧《文昭关》,就演的这一段。子胥乌衣青髯,腰系宝剑,武生打扮。那段“二黄慢板”,幽咽婉转,凄怆惨然,特摘抄半段,感受伍员过关之艰难:
“一轮明月照窗前,愁人心中似箭穿。实指望到吴国借兵回转,谁知昭关有阻拦。俺伍员好一似丧家犬,满腹的冤屈向谁言?我好比哀哀长空雁;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;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;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。到如今夜宿在荒村院,我冷冷清清向谁言?”一段“二黄”未唱完,子胥就接连更换三口髯,从青丝变成了白发飘然。
京剧名家于魁智乃杨派老生,嗓音宽厚苍劲,做功老练沉稳,十分符合剧中人的心情与处境。而子胥顷刻满头白发,顿使东皋公生出过关之法——蒙混。
后,子胥助吴公子登基,借吴灭楚,报了杀父之仇。再后,又助吴破越,子胥劝吴王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,不给勾践以喘息,让他无“卧薪尝胆”之时机。而夫差却中越美人计,与西施沉迷,国事懒梳理。连诗仙李白亦心生叹息:“姑苏台上乌栖时,吴王宫里醉西施。吴歌楚舞欢未毕,青山欲衔半边日”。其意是:黄昏乌鸦归栖息地,吴王却在姑苏城台醉生梦死。歌舞升平犹未毕,已到日落西山时。含蓄委婉,对夫差的沉迷酒色,不无遗憾。
不仅如此,夫差还听信谗言,赐死子胥于“属镂剑”。并在五月端阳,将子胥遗体,盛以鸱夷,绑石投江,名曰“鸱夷浮江”——就是装进麻袋沉河塘。传说子胥死后,化为“涛神”,保佑沿江吴人。吴人怜一代忠臣,死于非命,为其立祠江边,名曰“胥山”。足见黎民的淳朴良善。因子胥“鸱夷浮江”乃五月端阳,故江浙百姓讲,端阳就是悼念伍子胥被“鸱夷浮江”。
巧极,据《史记》,为勾践复辟立下大功的越大夫文种,最终也是让越王用“属镂剑”赐死;而为国受尽屈辱的西施姑娘,竟让第一夫人定为“亡国尤物”,用麻袋装入,同子胥样,遭“鸱夷浮江”。这事,战国墨子记得详,他在《亲士篇》,深感其可怜而叹言:“西施之沉,其美也”——西施被沉江,竟是因她太漂亮。大美成大罪,足见国君的负义忘恩,着实令人伤心。
说到西施,她确实是吴越争斗的牺牲品。不但墨子同情,古今黎民皆同情。有诗为证。
唐人崔道融云:“宰嚭亡吴国,西施陷恶名。浣纱春水急,似有不平声”。
唐罗隐也为西子鸣不平:“家国兴亡自有时,吴人何苦怨西施。西施若解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?”
李白则大赞西子美艳以示其褒贬:“西施越溪女,出自苎萝山。秀色掩今古,荷花羞玉颜”。
就连曹雪芹也借林黛玉,替西施惋惜:“一代倾城逐浪花,吴宫空自忆儿家。效颦莫笑东村女,头白溪边尚浣纱”。
所以,吴地端午节,多演西施戏。演得最凄美的当属浙江的婺剧。“吴宫嗟叹”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