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

徐福东渡

第23章

徐福不愿意和本国人交手,只是一味地退让,正准备瞅个机会一走了之,却听得一个人喊道:“福儿,莫怕,我来也!”

徐福扭头一看,只见师叔阳子居,正骑着那匹白鹿朝这边跑来,由远及近,冲破重围,来到了徐福的面前:“福儿,快上来,师叔带你冲出重围!”

徐福来不及多想,纵身一跃,跳上白鹿,和师叔阳子居共骑一鹿冲了出去,几个纵跃便抛开了敌人的追杀……

他们来到一处僻静的所在,二人跳下白鹿,阳子居指着徐福骂道:“好你个混小子,我师兄在你下山之时,反复嘱咐你,不让你参与战争搅这潭浑水,你却倒好,刚刚下山,就和别人厮杀了起来!”

徐福被师叔阳子居指着鼻子臭骂了一顿,分辩道:“师叔息怒,徒儿并没有参与之意,只是齐王建实在可恶,赵国派使节前来联络抗秦,他为求自保,不出兵也就罢了,反而却要把赵国使节抓起来献给秦国,这不是敌友不分,卖友求荣吗?我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出手相救!”

阳子居说:“福儿啊,现如今天下大乱,狼烟四起,你不愿意在崂士山上参禅修炼,偏要坠入红尘,自寻烦恼,这是何苦呢?师兄怕你闯荡江湖,多有危险,让我给你把白鹿送来了,你把白鹿收下,我要回山了!”

徐福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,又是难过又是感激地说:“多谢师父、师叔,请再受徒儿一拜!”

徐福眺望崂士山之巅,遥遥地磕了九个头,又向师叔阳子居磕了九个头,二人挥泪而别。

徐福骑上白鹿,离开崂士山,一口气跑出有二三百里路程,他决定先回故里去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二老。

自从天命真人把他带到崂士山学艺那一年开始,他就很少回家和父母团聚,到如今已经六个年头了,他也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十八岁的英俊少年了,他怎么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,自己的父母二老双亲呢?

百善孝为先。父母二老给了他生命,给了他肉体,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二老对他的养育之恩!

青春年华,十八年的岁月,自从五岁那年被义父驺衍为了躲避齐湣王的追杀,把他更名改姓,藏匿进稷下学宫读书以来,他就一直很少在父母的身边。谁无亲情?谁无父母?徐福顿然感到他亏欠父母二老的太多了,他要回家去依偎在父母的身边,尽情地享受一下天伦之乐,也让久盼儿归的双亲得到一份感情的慰藉。

徐福思亲情切,因为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父母了,那种多年来离开父母的惆怅一扫而空。白鹿纵跃在广袤的原野上,惊飞了草丛中一群群的小鸟。徐福骑鹿而行,高兴地唱起了三岁那年父亲教给他的汤头歌:“四君子汤中和义,参术茯苓草补气。再加陈夏名六君,脾气虚损痰湿利。减去半夏名异功,或加香砂胃寒益……”徐福边走边唱,太阳落山的时候,便来到了东郭偃。

坟窟沟旁那几座掩隐在山林中的茅草房就是他的老家。

近乡情更怯,徐福的心怦怦地跳动了起来,他跳下白鹿,一步一步地向家走去……

一别近十年了啊,只因为他生相奇异,才使他的家人几经被杀,颠沛流离,从故居胶城迁移到了祖上的发源地平度东郭偃的坟窟沟。

徐福深感惭愧,深感对不住父母二老,还有兄长嫂嫂和其他的家人。

离家门越来越近了,这时,他突然看到一个他日夜思念的熟悉的身影。

那个身影,手拄拐杖,倚门而立,花白的头发被秋风吹拂得凌乱不堪。

“啊,父亲!”

徐福紧跑几步,扑倒在父亲的面前放声大哭。

岁月沧桑,十年不见,徐名医苍老了许多,他的脸上已经布满了刀刻似的皱纹,头发也已经花白。这时,徐福猛然发现父亲的一只衣袖空荡荡的,吃惊地上前一摸,父亲的右臂没有了,齐齐地从肩胛断去!

“父亲,您这是怎么了?是谁砍断了您的臂膀?”徐福竭斯底里地狂叫了一声“涮”得一下抽出了挎在身上的那把辟邪宝剑!

徐猛见到了自己的儿子,万分高兴,胡须乱颤,激动地说:“福儿,你可回来了,不要难过,走,我们回家去,进屋再慢慢的谈!”

老管家徐壮闻声赶了过来,见是二公子徐福,急忙跪倒行礼,高兴地向院内喊道:“老夫人,二公子回来了!”

徐府的家人们听说二公子徐福回来了,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迎接。

徐猛说:“且莫声张,这几天正在抓丁,凡是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,都要应征充军去前线打仗,福儿今年十八岁,正是充军的年龄,咱们一家被齐王建害得好苦,我不想再让福儿去为他充当挡剑牌了!”

这时,徐福的母亲从屋里走了出来,看到朝思暮想的儿子,一把抱住,哭了起来:“儿啊,你可回来了,想煞为娘了啊!”说着就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