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一行人马边走边聊,吕不韦又询问了马大侠一些秦国异人和齐国徐名医的事情。当提到徐名医的时候,马大侠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说:“对了恩公,我还有一件事情忘了告诉您。”
吕不韦笑了笑说:“马大侠请讲!”
“徐名医的夫人梦赢月入怀,生了一位小公子,生在大年初一。更奇怪的是这个小孩一出生就会说话,而且身上还长满了金光闪闪的鳞甲,有人说他是真龙降世,亦有人说他是妖怪投胎,不知您老人家听说此事了没有?”
吕不韦近年来因为忙于异人和赵姬的事情,时常穿梭于秦、赵两国之间,那里还有心思去过问其他的事情,不好意思地说:“鄙人忙于营生,孤陋寡闻,世上难道还有如此奇怪的事情?”
马勇说:“徐名医生了一位奇异的小公子,齐国上下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,距今已有三个多月了。恩公入齐即为避难,况且昔日又和徐名医交往甚厚,我们何不就到他的府上去暂避一下风头呢?”
吕不韦本来想去齐国都城临淄走走,才不远万里南辕北辙绕到齐国等待时机。现在听得马勇此说,正中下怀。于是吩咐车夫道:“吕良,我们不去临淄了,改道去东海岸边的计斤城!”
计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,座落在东海岸边,建置于古莒国期间,三里河文化是悬挂在东海岸边上的一面铜镜,照亮了齐国大地。它虽然远离京都名邑,但也不失其昌盛繁华。放眼一望,菜畦禾畴,绿绿葱葱,茂林修竹,茫茫苍苍。
吕不韦一行人马晓行夜宿,不一月便来到了计斤城地界。计斤城地处海湾,沃野里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楸树和银杏树,她们行路匆匆奔赴二来,前面被一座小山所阻,正想下去一歇,却不料天翁不作美,阴云密布,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。
吕不韦问:“马大侠,此去离徐府还有多远?”
马勇回答道:“没多远了,这座小山就是艾山,我们先行上山去避一避风雨再走吧!”
吕不韦道:“也好!”于是,便吩咐吕良把马车赶上山去,靠在一株高大的银杏树下。这棵银杏树高逾百尺,七人合围,少说也生长了有八九百年之久,但却依然枝繁叶茂英姿挺拔。
赵姬、赵政都想下车看一看风景,吕不韦便把他们搀扶下来。几个人围坐在银杏树下听着沙沙的雨声,看着山上的风景,谈论着离开赵国后这数十天的行程和遭遇。
“五行相生,五德运行,天地浩大,日月通明,山外有山,天高无穷,瀛海环绕,神仙通灵,寻幽探胜,谈天雕龙!”艾山顶山的一座小庙里传来一阵朗朗的歌声。
吕不韦听得心旌摇动,对马勇说:“不知何人在此作歌,马大侠可否陪我上去一观?”
二人冒雨登上山顶,平坦处建有一座小庙,乃是圣母庙。圣母庙前也有两棵银杏树,却和山下刚才所见到的那株银杏树一般无二。庙门大开,绣毡上端坐着一人,正在捧书攻读,读得兴起便诗趣盎然地作歌朗诵。
吕不韦、马勇踏入庙门,先拜过圣母,然后合掌作揖道:“听得高人歌咏,玄妙无穷,特来上山参拜请教,多有打扰,还望高人海涵!”
那人放下竹简,慢悠悠地抬起头来仔细一看,不料想却是吕不韦,惊讶地大叫道:“天地虽大,朋若毗邻,吕大人为何雨天到此?”
吕不韦也是大吃一惊,那歌咏之人不是别人,乃是鼎鼎大名的稷下学宫八大圣人之一的驺衍。
二人重新见礼,握手寒暄,吕不韦激动地问道:“驺博士不在稷下学宫讲学,躲在这荒山野岭却是为何?”
驺衍说:“吕大人有所不知,去年岁尾,吾夜观天象,北斗七星涣散,仅有柄端那颗杓星灼灼生辉。正自不得其解,忽然又见七星之中属于齐国的那颗开阳星,其大如斗,但却不知为何,闪耀了一下,坠入东海。急抽蓍占卜,偶然所得,原来却是太阴星下界。所以特地寻访而来,不知这番蹊跷当属谁家?”
吕不韦瞧了瞧马勇,想起刚才他在途中讲叙的那件怪事,心中暗暗地思忖:“莫非此番富贵竟然落入计斤城徐名医家中?”再回想八年之前,小赵政也是出生在鞭炮齐鸣的大年初一。当时,天空中也出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,晴天雷鸣,雪后彩虹,空中龙挂,日出双星。由此,顿觉更加好奇,便迫不及待地想去徐府一观,看一看徐名医家生的那位浑身布满鳞甲的小公子究竟是仙还是怪。
此时,雨过天晴,站在艾山顶上就已经能看到东方的大海。
吕不韦问身边的驺衍道:“驺圣人,您广交四海,博学多知,计斤城徐名医家生了一位浑身布满鳞甲的小公子,不知您可曾听说了没有?”
“在下有所耳闻,只是还未曾眼见,据说这几天便是徐家小公子的百日诞辰,我正要前去祝贺,却在此处遇上了仁兄!”驺衍回答着又反问道:“吕大人也已经知晓此事?”
吕不韦朗朗一笑道:“在下也是刚刚得知,既然如此,我家马车停在山下,咱们何不一起前去拜访?”吕不韦诚挚地邀请驺博士同行。
驺衍高兴地说:“此处离徐家村已经不远,若是能与吕大人同行,那是再好也不过的事情了!”
徐家村在艾山的东边,离艾山仅有五十多里路程,吕不韦让赵姬、赵政坐上马车,自己却到附近村寨上买了两匹犍马,一匹赠送给驺衍,一匹留给自己,和驺衍并马而行,以示尊敬。一行人马,坐车的坐车,骑马的骑马,迤逦而行,一起奔徐家村而来。
徐家村坐落在齐国胶东湾畔的三里河南岸,岸上丘陵起伏,楸树参天,村前有一条小河,因为孔仲尼周游齐国时路过此地,正巧遇上秋雨绵绵,河底积水,道路泥泞,竟然把车深陷其中。七十二高徒奋力推拉,结果竟连车轴折断,也没有把车弄上来。孔圣人只好下车步行,气恼地说:“大江大海都不曾翻船,不料想却在这小小泥沟里撇了车!”